|
以富强祖国为己任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 | 淮安中学集团董事长高尚梅(左一)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解民汇报淮安中学发展和“学创”工作情况后合影。
培育十万人,影响一座城。这就是百年名校江苏省淮安中学“学习周总理,努力创三好”活动结出的丰硕成果。
三十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而淮安中学“学创”活动能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卓有成效地持续开展了三十年,引导一代又一代淮中老师、学子在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不得不令人钦佩。如今,在淮安中学这项活动走过三十春秋之际,蓦然回首,人们发现她处处闪烁着令人心动的夺目光华。
“学创”活动是漫漫征程中老师学子心中的一盏指路明灯
三十年前,深受“文革”之害的淮安中学和全国其他学校一样,内部管理混乱,课堂纪律涣散,学习风气淡薄,教育质量低下,老师、学生迷茫地徘徊在教育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
1979年,淮安中学决策层高瞻远瞩地确定了新的治校方略,这就是充分挖掘周总理留给故乡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让其成为激励和鼓舞全校师生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他们开展学习周总理,努力争创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先进典型,紧紧抓住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读书”两字,引导学生科学读书、老师科学教书,解决学生为什么读书、怎么读书和老师为什么教书、怎么教书等思想问题,为在漫漫征程中摸索的老师和学子们点燃一盏心中的明灯,在骤风暴雨中引领他们走向了成功的彼岸。此后,他们逐步确立了“以富强祖国为己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校训。
在“学创”活动开始,淮安中学着力抓好知事、明理、导行三个环节,以推动师生不断成长、学校不断进步。所谓“知事”,就是通过各种渠道,使师生充分了解周总理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理想。该校组织广大师生访问熟悉周总理的同志,撰写了《周总理与故乡》、《周总理童年的故事》等文章和编写出版了全国第二部有关周恩来专著《周恩来教育思想》,出色地完成了省级课题“周恩来教育思想研究”的任务;该校通过听报告、故事会、读书等形式,使周恩来的事迹广为人知。所谓“明理”,就是让师生明确新时期做人的根本道理。该校结合形势教育,引导师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结合学习目的教育,激励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结合行为规范教育,教育师生像周恩来那样严于律己。所谓“导行”,就是运用榜样的力量,将学习周总理活动激起的热情,引导到“努力创三好,做四有新人”的实际行动中去。
在周恩来百年诞辰期间,淮安中学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师生“读恩来文章,讲恩来故事,议恩来风范,学恩来精神,树良好形象”等系列活动。进入新世纪,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该校结合全国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创造性地将20字《公民基本道德》细化为便于操作的30条,还制定了淮安中学《教师形象标准》和《学生形象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三十年来,淮中的“学创”活动内容、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充实调整,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教育发展同步、与学校发展同步,以达到丰富活动内涵、厚实活动底蕴、提升活动品位、创新活动形式的目的。但无论如何调整,他们始终抓住一根主线,这就是“以富强祖国为己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学创”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品德高尚的老师
三十年来,周恩来同志少年时期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既是镌刻在一代又一代淮中学子心中校训,更是引领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座右铭;邓小平同志向全党提出“向周恩来同志那样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殷切期望,既是历任淮中管理者勤奋工作、磊落做人的动力源泉,更是鞭笞淮中教师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谆谆教诲。因此,淮安中学的“学创”活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人才和一大批品德高尚的老师。
教育的根本要义在育人,育人的首要任务在铸魂,铸魂的最终归宿在践行。这是淮安中学开展“学创”活动30年得到的启示。淮中人深深感到,开展“学创”活动的最大收获是培育了一代代“四有”新人。牛鼎彤、魏奇志、郑春、韩丰等同学,是淮安中学“学创”活动三十年来近10万莘莘学子中杰出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志向远大、勤于思考、科学读书。1987年,牛鼎彤同学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苏赛区第一名,后被北京大学录取;1989年魏奇志同学以533分的优异成绩摘取江苏省文科高考状元的桂冠;2004年,郑春同学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淮安市文考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仅隔两年,2007年韩丰同学又以全省第15名高分夺取苏北五市高考状元桂冠。开展“学创”活动以来,淮安中学每年都有几十、上百名学子在国家级竞赛中夺得大奖,有几十、上百名学子被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国内名校录取;每年都出现无数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先进典型。
“学创”活动的开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淮中学子,使他们走进大学、走上社会,仍然保持优秀的品德。1983年高中毕业生潘正羽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手术需大笔资金,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学友得知后迅速行动筹集资金,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类似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像周恩来那样学习、生活和工作”是许多走上社会淮中学子的人生信条。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做出了非同寻常的业绩,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体坛名将孙凤武,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金山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楚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梁文龙说:“虽然毕业20年了,但母校‘学创’活动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工作,她的作用影响我的一生。”
淮安中学“学创”活动的另一个显著成果,是打造了一支爱岗敬业的名师队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杨柏龄1988年患胃癌手术后还未拆线,就在病床上开始备课了;曾担任淮安中学教育集团属下文通中学首任校长任建伟两次换肾,多次谢绝学校为他安排的轻松工作,执意站在高中讲坛上;高三老师冯伟章伤腿术后未愈,就每天拄着拐杖爬楼给学生上课;一位学生因口吃英语口语学得不好,任课老师让学生口含石子练,自己也含石子陪练,学生中考口语得了满分,老师嘴里也被石子磨出了血……这样感人的故事在淮中校园俯拾皆是。
“学创”活动还形成一个传统:领导率先垂范。上世纪90年代初,淮安中学福利分房,符合条件的校长都选择了顶楼,将好楼层让给了一线优秀教师;年终奖金分配时,校长陈廷伟奖金额排名第98位;该校至今都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校领导不接受老师吃请,老师家有喜丧事领导凑份子钱吃自己的,既为老师争了面子,又不违反规定。有了过硬的班子,才带出了这样过硬的队伍。“学创”活动现已经形成吸引领导层、老师、学生积极向上的强大磁场。
由于“学创”活动始终把育才与育人紧密结合,从而牵动了楚州一座城乃至百万人,家长们都为把子女送进这所学校培养而感到放心和骄傲。
“学创”活动铸造了淮安民众心中最亮最纯的名校金牌
三十年来,“学创”活动的开展成为这所百年名校长盛不衰的活力源泉,成为这所百年名校健康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伴随着“学创”活动成长的是学校规模的壮大,教学设施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增强和办学质量的提升,特别是近几年发展更为迅速。2003年,学校投资1.6亿元兴建占地326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按五星级学校标准设计的新校区,配备有省内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建有千兆校园网、校园电视广播系统、校园一卡通工程和115口多媒体教室。学校还建有大型报告厅、铺设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能容纳6000名师生就餐洗浴的餐厅浴室和每间宿舍都配有独立洗卫设备的高标准学生公寓楼。淮中现有115个班级,5948名学生,400多名教职工;拥有以特级教师、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群体,每年有上百名教师在省、市、区优课竞赛中获奖。2005年以来,该校高考一年一大步,本科达线一直稳居淮安市前列,2008年列市同类学校第一。
开展活动的第二年,淮安中学高考时位居全县第一,被确定为省首批办好的95所重点中学之一;1992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位列全市第一;上世纪90年代,先后获省首批“模范中学”、省“德育先进学校”、省“优秀家长学校”、省“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省“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2002年,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验收;2003年改制为“民办公助”性质的学校,组建了淮中教育集团,获“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验学校”称号;2004年被评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005年获“全国优秀教育科研实验学校”称号;前不久被授予省首批“模范民办学校”称号。淮安中学已成为淮安市优秀初中毕业生的首选学校,其辖下的文通中学亦成为淮安市优秀小学毕业生的首选学校。
淮安中学“学创”活动的做法和经验,随着在全市、全省、全国的不断交流和推广,随着《人民日报》、《德育报》、《新华日报》的相继报道,已成为楚州教育教学的一个闪亮品牌,名扬淮安教育战线,蜚声中华大地。“志行千里,不中道而辍足。”已经创造过辉煌的淮中人,如今正乘着“学习周总理,努力创三好”的春风续写更加辉煌的明天。
——江苏省淮安中学“学习周总理,努力创三好”活动开展30年回眸
|
|
|
|